**近,明星排行榜突然火了。
从内娱到港台,从影坛到乐坛,从演技到流量……
各式各样的排行榜,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。
将明星划分成「神」「半神」「**」「待爆」等等级别。
不过,由于这些榜单均为网友制作,缺乏专业性和统一的标准。
一经发布,便招来路人群嘲。
各家粉丝则不服排位,疯狂撕×。
其中,有一种声音引起了鱼叔的注意。
电视咖也配和电影咖比?
一直以来,影视圈都有个不成文的鄙视链。
电影咖>电视咖>网大网剧咖
从行业到观众,都默许了鄙视链的存在。
但,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鄙视链?
今天就来聊一聊。
电影咖更「高级」。
内娱不少明星也是这么认为的。
这几年,不少靠电视剧走红的演员,都成群结队进军电影圈。
刘亦菲早年也曾在采访中称,自己更想拍电影。
因为周期短,而且拍起来比较有档次。
这个档次,首先便体现在商业价值上。
在大众观念里,电影赚来的,那是真金白银的票房。
电影咖获得的头衔,动辄就是百亿票房演员。
而电视咖拿来标榜的,大多则是播放量、收视率。
且不论数据是否有造假,至少远没有票房来的直观。
除此之外,电影咖还有商务资源的显著优势。
回归国产剧前,刘亦菲在电影圈摸索了16年。
即使出演电影评分普遍不高,却丝毫不影响吸金能力。
主演迪士尼电影《花木兰》,让她风头无两。
此后顺势收下LV、天梭手表等**品牌代言。
甚至,一些履历尚浅的电影演员,也备受金主爸爸的青睐。
比如由金马和金像奖加持的文淇、春夏,均得到了一众****品牌的青睐。
当然,这对演员来说毕竟是身外之物。
更重要的是演技。
演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?
张译多年前曾在知乎上回答过这个问题。
「在电影里表达吃惊,也许只需要眨一下眼睛。」
电影作为一种依托大银幕的艺术。
观众坐在电影院里,可以清楚地看清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细节。
一颦一簇,眼波流转,身躯微微的颤抖。
这些都需要拿捏地恰到好处,营造情绪及观众的沉浸感。
如《一代宗师》中,章子怡的眼神只是微微移动。
一行清泪,便说尽了诀别时的悲情。
而电视却不同。
对于观众,它是寻常的消遣。
绝大多数人是为了看故事,嗑CP而观看。
因此,电视剧中的表演都尽量生活化。
情绪的表达更依赖相对直白的面部表情与语言。
更重要的一点是,电视剧咖的表演往往容易陷入程式化。
他们大多被套在固有的形象中,经年累月地重复。
比如杨幂。
李少红曾在节目里这么评价她。
「快乐就是哈哈哈,痛苦就是哇哇哇。」
这样的表演,在角色的完成度上没得说。
但,少了惊艳。
观众看看也就过去了,什么也没留下。
潜移默化下,大众产生的偏见是不可逆的。
**为人熟知的,张艺谋对章子怡的教诲。
坊间传闻,章子怡多年前有意接下电视剧版《笑傲江湖》。
结果被恩师张艺谋给拦了下来。
并严厉地训斥了她。
你的脸是为大银幕而生的。
「如果要演电视剧,你就废了!」
这也折射出整个行业中,鄙视链的确存在。
电影咖更高级,但并不意味着将电视咖「踩在脚下」。
这本就是两条赛道的比拼。
**近几年,「电影咖下凡」早已形成一套固有模式。
剧集类型大多为古装大IP剧。
但在不少人观念里,电影咖就不该拍剧。
这是自降身价。
例如之前张震接拍《宸汐缘》,引发粉丝集体血书。
不去拍电影非要拍古偶,可惜了一张高级脸。
「张震,你要是被绑架了,就眨眨眼。」
然而,想象中的「降维打击」并没有出现。
反而是扑街成了常态。
章子怡没有牢记当年恩师的教诲。
2021年,她**试水电视剧,出演《上阳赋》。
结果出师不利。
在一片嘘声中,仅以5.6的评分惨淡收场。
再早些时候,女神汤唯就已经翻过车。
《大明风华》几乎成了她演绎生涯的污点。
当然,这也不能全怪演员自身。
电影与电视虽一脉相承,制作模式上却迥然不同。
说得夸张点,隔行如隔山。
一名出色电影演员的诞生,需要的不只是自身过硬的素质。
更离不开导演的调教。
大家常说,玉墨之后再无倪妮。
的确,在《金陵十三钗》后,倪妮再没有带来耳目一新的表演。
但,玉墨的成功,本就不是倪妮一人的功劳。
张艺谋的「钻」是出了名的。
他喜欢发掘新人演员。
从巩俐到章子怡,周冬雨到刘浩存。
张艺谋始终坚定一个观点。
拍电影就是一门自我否定的艺术。
只有反复打磨,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。
《金陵十三钗》里,除了贝尔,几乎都是新人。
包括倪妮在内,多少演员都是**次进组,忐忑不安。
剧组时间宝贵,而张艺谋却腾出时间给他们讲戏。
从**基础的镜头讲起,不厌其烦。
直到演员全都领会自己的意思。
同样被打磨出来的,还有张震。
拍《牯岭街少年谋杀事件》时,他才14岁。
是杨德昌导演手把手地传授了他做演员的道理。
去年,张震终于如愿影帝。
在获奖感言**后,他深情致谢了杨德昌导演。
而电视剧却完全不同。
剧方的制作模式往往非常公式化。
大IP+流量演员+充足的资金。
节奏也更快,一集集过。
像是流水线的产物。
而这反而让电影咖们无从适应。
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融入角色。
重复既定的表演类型,是电视剧演员的舒适圈,也是安全牌。
这并非坏事。
反复打磨同类型角色,也能历练出经典。
国产剧中,有着很多类型专业户。
孙俪,娘娘专业户。
张嘉译,家庭剧专业户。
他们都曾贡献过封神的演技。
从不会有人质疑他们的地位。
除此之外,在演电视剧时,电影明星还有一大劣势。
自身的特质太强。
这其实本是好事,只是平台不同,效果也各异。
章子怡身上一直有股桀骜的气质。
起初,她并不符**剧本中的形象,也不是李安想要的玉蛟龙。
而这种气质太硬,就连李安也无法掩盖。
**后只能反复修改剧本,使玉蛟龙这一现象贴**章子怡。
然而,代入《上阳赋》,却无比违和。
且不说扮演角色年纪方当笄岁。
章子怡的特质有着溢于言表的野心,显然不符**上阳郡主童真的人设。
电影演员,是一团炙热的火焰,有着夺目的光芒。
电视剧演员,则更像沉静的河水。
水能够与模具完美契**,他们也成为了角色本身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,不少电视剧演员有着很强的国民度。
当我们说到鄙视链时,总不可避免感受到很强的恶意。
就像这次多个榜单下网友的反应。
有的列出数据,大书特书。
有的阴阳怪气,指桑骂槐。
说到底,都不过是想为自家爱豆打抱不平。
要在人气与流量上争个高低。
这种激烈的拉踩,忽略了真正应当被重视的——作品。
说到底,「电影咖」不该成为饭圈拉踩时用到的一个头衔。
而应该是质量的保证。
慢工出细活,不疯魔不成活。
人们对电影咖的推崇,也从侧面反映出观众对优质作品的期待。
很多人瞧不上国产剧,鄙视剧咖。
但,电影与电视剧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艺术形式。
其本身,并无高低贵贱。
《大明王朝1566》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《武林外传》……
这些剧哪个不是豆瓣评分9.5以上,在影史留名呢?
陈宝国、李幼斌、冯远征,这些演员也一样是大咖中的大咖。
举个例子简单的例子。
当年热播的《大宅门》里,你也可以看到张艺谋、陈凯歌等大导的客串。
归根结底,我们鄙视的是粗制滥造。
在疫情与流媒体的双重冲击下,电影行业早已疲态尽显。
越来越多的资本向电视剧、网剧倾斜。
其实,电影咖们自己也早看开了。
与其将就着演一些烂片,何不多接一些**的电视剧?
早前,秦昊在采访时曾经说过,反而是拍电视剧挽救了他的演绎生涯。
作为娄烨的御用男主,秦昊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演技派。
然而,即使是他这个咖位,电影方面的好剧本,一年也不一定能拿到一部。
「到我这儿的电影剧本,烂得都想骂街了。」
好在,他参演了《无证之罪》《隐秘的角落》等剧集。
这也让他精湛的演技被更多观众看见。
这与章子怡此前在采访中表达的观点不谋而**。
主持人问她,拍电视剧是不是意味着走下神坛。
章子怡却说,她从不认为自己在神坛。
她只希望自己的表演能让更多人看到。
而这个渠道,也未必只是在大银幕上。
同样转变观念的,还有当年劝诫章子怡的张艺谋。
作为**一代「谋女郎」,刘浩存在接受采访时也向媒体透露。
张艺谋曾告诉她,电影可以拍、电视剧也可以拍。
时代不同了。
其实,所谓的「电影咖」「电视咖」只是一种粗糙的划分。
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和良心制作,电影咖纵有天大本事,也没法化腐朽为神奇。
**后也只会浪费观众的感情。
同样,电视咖也只有精挑细选,打磨自己的演技,才能为自己正名。
终究,比起错位的「拉踩」。
内娱更需要的是好演员、好作品。
全文完。
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